上海电 — 在昨晚举行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群舞锦标赛决赛现场,突发大规模技术故障:超过三分之二的参赛机器人在表演过程中突然停止动作,接连倒地,引发全场哗然,这场被现场观众称为“机械起义”的意外事件,不仅导致比赛中断,更引发了对人工智能协同控制与赛事安全性的深刻反思。
世界机器人群舞锦标赛被誉为“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最高殿堂”,本届赛事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,吸引了来自全球27个国家的顶尖团队参赛,比赛要求每组由20至30台机器人组成队伍,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复杂协调的舞蹈动作,由评审从同步精度、创意设计及技术难度等多维度进行评分。
决赛现场气氛热烈,日本团队以精细的樱花舞开场,美国队则以复古街舞风格赢得喝彩,当来自德国的“柏林动力”团队登场表演一支高度复杂的 techno 风格群舞时,意外发生了——表演进行至第2分18秒,队伍中央的三台机器人突然停止动作,如同失去提线的木偶般僵直倒地,在接下来的10秒内,故障如浪潮般扩散,整个团队的28台机器人相继“瘫倒”,全场陷入一片死寂。
“一切发生得太快了,”现场观众李晓雯回忆道,“它们本来跳得那么整齐,下一秒就像约好了一样,全部垮了下去。”
德国团队的意外并未成为孤例,紧随其后登场的中方团队“华夏之光”在表演至中途时同样出现类似状况,三分之二的机器人突然中断程序,原地停滞并失去平衡,随后,包括法国、韩国在内的多支队伍也纷纷报告异常:机器人未按程序指令行动,部分甚至自主进入休眠状态。
赛事组委会立即宣布暂停比赛,技术团队紧急介入检查,初步排查显示,现场未出现硬件撞击或电源故障,问题集中在软件系统与协同网络层面,多位工程师推测,这可能与主控平台同步协议冲突或外部信号干扰有关。
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陈建华教授受邀参与紧急诊断,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此次事件可能与集群机器人“过度协同”引发的递归错误有关。
“现代群舞机器人依赖分布式决策系统,它们彼此间不断交换数据以实现同步,但当某一台机器人因感知误差或计算超载发生异常时,错误可能通过协同网络高速扩散,形成链式反应,最终导致整个系统集体‘罢工’。”陈教授解释道,“这类似于人类集体行为中的‘从众效应’,但在机器逻辑中,后果会被急剧放大。”
也有专家提出其他可能性,例如现场无线频段拥塞、高功率设备干扰,甚至是未预见的算法缺陷在特定动作序列中被触发,赛事技术总监王志伟坦言:“我们曾进行过压力测试,但从未模拟过如此多团队在同一场地、同一时段进行高频交互的场景,今天的状况超出了既往所有测试上限。”
尽管事件导致比赛未能顺利完成,许多观众却以幽默态度回应,社交媒体上,“机器人集体罢工”迅速成为热门话题,有网友戏称“这是AI对996舞蹈排练的反抗”,也有人表示:“终于看到机器人比人类更懂‘躺平’了。”
部分观众则对技术故障表示理解。“这恰恰说明机器人表演没有‘预录’,一切都是实时发生的,反而更显真实,”一位科技博主在视频直播中评论道,“故障也是科技演进的一部分。”
此次事件再次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集群应用安全边界的重要讨论,机器人群舞虽属娱乐范畴,但其底层技术——多智能体协同控制——已广泛应用于物流调度、无人车队管理、救灾协作等关键领域,一旦协同失效,后果可能远超一场比赛的失利。
国际机器人竞赛联盟主席马丁·舒尔茨表示:“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集群系统的冗余设计和故障隔离机制,未来的赛事规则可能会要求团队引入应急协议,确保单点故障不会蔓延至整个群体。”
不少团队仍对技术发展保持乐观,德国队领队索菲亚·穆勒坦言:“失败是最好的老师,今天的事故会促使我们开发更稳健的通信架构——也许不是让所有机器听从单一中心,而是赋予它们更多自主判断能力。”
截至发稿时,赛事组委会已宣布成立技术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,并承诺在三个月内公布详细报告,明年的大赛将增设“抗干扰挑战”环节,鼓励团队展示系统容错与恢复能力。
或许正如一位评委所言:“完美的协同固然令人惊叹,但如何应对失控与异常,才是智能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。”这场意外“罢工”未曾摧毁人们对科技的热情,反而揭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面对的真实挑战——在控制与自主、协同与独立之间,寻找动态的平衡点,正是人工智能持续进化的重要一环。
而那些倒在舞台上的机器人,也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,写下了人与机器关系史上最生动的一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