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关于体育场馆的争夺战,正让韩国职业足球联赛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。
韩国足球界近日掀起一阵波澜,据《朝鲜体育》等多家韩媒披露,K联赛球队江原FC在新赛季可能无法继续在春川综合运动场进行主场比赛,俱乐部正考虑将主场完全迁移至江陵综合运动场。
这场主场之争背后,是地方政府、足球俱乐部和球迷之间的复杂博弈,也折射出韩国职业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境。
江原FC自2009年加入K联赛以来,一直采用双主场制,分别在春川综合运动场和江陵综合运动场进行主场比赛,这种安排原本是为了覆盖更广泛的球迷群体,提升在江原道地区的影响力。
近年来这种模式开始显现弊端,春川市政府与俱乐部之间就场地使用费用和设施升级问题产生分歧,双方多次协商未果。
2023赛季后期,春川市当局以“场地保养需要”为由,突然收回了春川综合运动场的部分使用权,导致江原FC最后几场主场比赛被迫移师江陵举行。
春川综合运动场建于1984年,是一座多功能体育设施,虽然经过多次翻修,但基础设施已经落后于现代职业足球的要求。
K联赛从2022赛季开始推行职业球场馆标准,包括更衣室规格、照明强度、媒体区域和VAR设备安装等都有明确要求,春川综合运动场在这些方面均存在不足。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该体育场的草坪质量一直备受诟病,2022赛季,多名球员在公开采访中抱怨春川场地的草坪状况,认为这增加了受伤风险。
春川市政府与江原FC的矛盾核心在于经济利益的分配,根据双方此前协议,俱乐部支付场地使用费,同时获得比赛日的门票和周边商品销售收益。
但随着俱乐部要求市政府投资升级设施,双方关系开始紧张,消息人士透露,春川市政府认为投资回报率太低,不愿投入大量公共资金用于体育场改造。
“市政府计算后发现,要达到K联赛标准至少需要投入120亿韩元(约合900万美元),而每年从足球俱乐部获得的直接经济收益不到10亿韩元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春川市官员向媒体表示。
与春川形成对比的是,江陵综合运动场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期间进行了全面升级,设施条件完全符合K联赛最高标准,该体育场可容纳22,333人,比春川的20,000人多出约10%。
更重要的是,江陵市政府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合作态度,去年11月,江陵市宣布与江原FC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承诺将进一步投资升级相关设施。
江陵市市长金基焕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:“江原FC不仅是江原道的球队,也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品牌,支持俱乐部发展就是投资江陵的未来。”
主场迁移计划引发了球迷群体的分裂,春川地区的球迷组织已经发起签名活动,抗议可能失去主场比赛的机会。
“春川是江原FC的根,没有春川球迷的支持,俱乐部不可能走到今天。”春川球迷会会长李在成表示,“我们理解俱乐部需要更好的场地,但应该寻求在春川解决问题的方案。”
江陵球迷则欢迎这一变化,江陵支持者团体“东海蓝浪”负责人朴尚宇说:“江陵完全有能力成为唯一主场,我们的设施更好,交通也更便利,能够吸引更多观众。”
从商业角度看,主场统一可能带来品牌价值提升,市场营销专家分析,固定在一个场地有助于建立更稳定的主场氛围和品牌识别度。
江原FC营销部门内部评估报告显示,集中在江陵比赛可能减少运营成本约15%,同时提高赞助商价值,江陵地区的企业也表示,如果主场固定在该市,他们将考虑增加赞助投入。
媒体转播方面,K联赛制作团队也更倾向于在设施更好的江陵综合运动场进行转播,这能提供更高质量的电视画面,增强观赛体验。
如果江原FC确定将主场完全迁至江陵,K联赛官方需要重新调整2025赛季的赛程安排,原本已经初步拟定的赛程表可能需要大幅修改。
联赛官员透露,他们正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。“我们希望地方政府和俱乐部能够尽快达成协议,以免影响新赛季的准备工作,时间已经相当紧迫了。”
根据K联赛规则,各俱乐部必须在赛季开始前三个月提交主场安排计划,这意味着江原FC最迟需要在2024年12月底前做出最终决定。
这场争议也再次引发了关于建设专业足球场的讨论,目前韩国K联赛中,只有少数几支球队拥有专属足球场,大部分俱乐部仍然使用多功能综合体育场。
江原FC曾经提出在春川或江陵建设专业足球场的计划,但均因资金问题而被搁置,专家认为,长期来看,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。
“专业足球场不仅能提供更好的比赛体验,还能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社区中心。”体育建筑专家崔仁教授表示,“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投资这样的项目,它带来的综合效益远远超过单纯的经济回报。”
韩国足球职业联盟将于下周召开特别会议,讨论江原FC的主场问题,春川市政府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,当地企业界人士也开始发声,呼吁保住春川的主场比赛。
这场主场之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体育范畴,成为测试地方政府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职业体育发展的试金石。
最终决定不仅将影响江原FC的未来发展方向,也可能为韩国其他职业体育俱乐部处理类似问题提供先例,职业体育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,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。